明末第一强藩

第三章 还愿


身为一个现代人,朱由松见识过贫穷,却没见过这种逃难的景象。“停!”朱由松不是什么道德圣人,但是让他对眼前的惨像视而不见,自己继续享受荣华富贵,他是万万不肯的。一眼望去,整个街道挤满了难民,东关街临靠城墙,洛阳参政王胤昌怕人多分散难管,将难民统一安置在东关街上。

    张浩无奈的勒住马车,缰绳一拽熟练地跳下马车。世子叫停马车,在他看来肯定是嫌难民堵住了道路,要驱散难民了。这些可怜的人,河南府闹了三年旱灾,老天爷一滴雨都舍不得降下,万亩良田颗粒无收,河南府百姓饿殍遍野,听说在一些村落,都已经出现易子而食了。张浩虽然有心,但是无奈身份低微,只能省下几个馒头,养活了几个难民中的孤儿。

    身后的侍卫看世子跳下马车,都是久在王府的,用老眼光看人,想当然的以为世子发怒了,要驱赶这些叫花子,纷纷上前呵斥。

    “别动我孩儿,我们都是大明子民,连冻死在我大明的城池里的权利都没有了么?”当先的难民中一个中年人看到一个富家公子出游,别的难民早就艰难地挪动身子,让出道路。唯独这个男人,几天没有进食,左右怀中还抱着两个孩童,躲得慢了,被侍卫推倒在地,两个孩子摔在地上,冻饿之下却连哭的力气都没有。男子大怒,大声怒吼起来。

    朱由松闹了个红脸,为前世脸红的同时,赶忙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。

    细看此人,朱由松发现他和普通难民并不一样。他的面庞枯黄却并不肮脏,五官清晰可认,头发枯槁却整齐的束在头顶,再加上听他怒吼时,也满是书生气,不带一点乡俗俚语,不难看出是个斯文读书人。

    朱由松赶忙上前,抱起两个幼儿,中年男子刚才挣扎怒吼,早已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,也没法阻止,眼看着他抱起孩子。却见朱由松解下身后的兽皮丝绒的披风,将两个脏兮兮的孩童裹起来抱在怀里,这才转过身道:“对不住啊,惊扰了兄台。”


    男子见朱由松动作,已知他没有恶意,连忙回礼,想要接过孩子,实在是没有力气了,只得做罢。交谈一会,朱由松得知:这个叫沈慕鸿的男人原是永宁的教书先生,永宁也算得上河南府较大的县城,然而灾情实在严重,县令几次上书朝廷请求赈灾,都如同石沉大海,皇帝醉心于木工,朝臣忙着争权夺利,辽响尚有亏欠,没有人顾得上河南旱灾了。又听说关中流寇被朝廷打败,已经从潼关涌入河南,一时谣言四起,人心惶惶,附近的百姓纷纷涌入洛阳城,希望洛阳的高城厚墙,能挡住关中流寇。这时的农民起义军,可没有历史书里记载的那么爱民如子,秋毫无犯。如果真与百姓秋毫无犯,几十万的大军不从事农业生产,又没有税收供给,早就都饿死了,那会还需要官府镇压。起义军所过之处,无不是家破人亡。

    朱由松也多少了解明末天灾人祸,百姓苦不堪言,只是实际见到,还是被震撼到了。眼看到无数的人命被饥饿和寒风收割,自问是不能无动于衷。所幸如今自己的身份,利用好了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。询问过后,朱由松连忙吩咐下去,将所带财物去城中购粮,在街上搭锅设灶,煮粥赈灾,又差人回府,安排人手准备搭建临时住处,挡住呼啸而过的凛冽北风。

    “这附近可有什么地方,可以大量搭建茅屋草房,这北风,耽搁一夜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。”

    张浩此时已经知道自己误会了世子,虽然自己的想法没有外露也,仍不免暗叫一声惭愧。听到问话赶忙说道:“世子,洛阳繁华,地价极贵,这么多灾民,想要安置的话,恐怕只能..只能..”

    朱由松见他吞吞吐吐,显然是有了主意,却不肯说出来,大为恼火,骂道:“只能什么,你倒是说啊!再磨磨唧唧,冻死一个百姓都要算到你头上。”

    “只能是我们要去迎恩寺了!”张浩心一横,一咬牙,脱口说道。

    朱由松闻言也是一愣,这迎恩寺非比寻常,乃是福王打着“奉敕创建”的旗号所兴建的,福王朱常洵为其生母郑贵妃“抒因心之忠孝”,“心之善可因也;心可因,故恩可迎也”,遂取名“迎恩”。占地极广,又因着福王府的名头,强占了不少百姓的土地。朱由崧以前作为福王世子,自然知道。张浩这小子情急之下,竟然想出这么个主意,别看他平时蔫不拉几,胆子竟然这么大。

    朱由松抬头望了望迎恩寺高台的山门,尚有几里路都能看到,更加认同这个出格主意了。当即打了个哈哈,跳上马车笑着说:“差点忘了今个出门的目的,走着兄弟们,哥几个迎恩寺还愿去。”

    众侍卫小厮听着这不伦不类的称呼,相对苦笑,跟着不着调的小王爷,继续往迎恩寺出发。



  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相关:  六朝  我在六朝传道  极品佞臣  晚明之逆流而上  北上伐清  大宋第一状元郎  我真不是狗官    独步逍遥  战锤神座  我本港岛电影人  大唐腾飞之路  红色莫斯科  

同类最热
搜"明末第一强藩"
360搜"明末第一强藩"
语言选择